且慢为“蝙蝠女孩”和“甲虫男孩”叫好
(“看,这就叫户外。”“哦!我从游戏视频里看过!”by Gary Varvel)
这是youthMBA微信(点击标题下方“少年商学院”关注我们)的第389次分享,作者是台湾南投县育乐小学的王文华老师。我们已取得了他的授权。
截至2014年5月7日共有位160491朋友与您一起订阅微信公众号youthMBA
那天进学校,一群孩子朝我奔来:“那里!那里!”
听他们喊得仓惶,我还以为发生了什么意外,急忙跑过去。广场上,一群孩子围成了一个圈,我挤进去,看到一个小女孩正带着微笑,缓缓地绕着圈子走。她的头上,有一只黑色的小鸟在飞。
小鸟怎么没飞走?仔细一看,女孩手里有条细细的棉线,再仔细看,那不是鸟,是蝙蝠。
“蝙蝠?你养蝙蝠?”我不可置信地问。女孩得意地朝我点点头。背着金色阳光,她脸上的神情活像个女神。
“在哪儿抓的?”“你怎么敢养?”“它吃什么?”……小朋友叽叽喳喳问开了,成为人群焦点的小女孩虽然声音不大,这会儿却俨然成了一个小老师。原来,她在打扫学校礼堂的时候,发现了在礼堂的幕布上住着许多蝙蝠,有时候会有小蝙蝠掉下来,她便用手帕把小蝙蝠带回家养。“小蝙蝠好可爱!”她说。
女孩本不是学校里的风云人物,但从那天起,每个孩子都叫她蝙蝠女孩,讲起她来,口气里莫不带着三分敬佩。毕竟会带蝙蝠出门散步的人不多吧?
学校还有个甲虫男孩,他家有一大片槟榔园,园里落叶堆成腐植层,里头有各式各样的甲虫卵。他从小就在园里抓甲虫、养甲虫。因为长期观察甲虫生态,他很会画甲虫。想知道哪种甲虫是什么品种、什么习性,大家都知道要找他。他的功课不算顶尖,但在多元入学体系下,他选择进入生物系就读,学习得非常愉快。
蝙蝠女孩和甲虫男孩告诉我们,喜欢,是促进学习的最大动机,有了强而有力的动机,学习便更有效果。这两个小家伙成了自己感兴趣领域的专家,不正说明了这一点么?不过要让这种兴趣持之以恒,发挥正面的学习意义,教育者还得积极引导。
孩子对动物和植物总是充满兴趣,这让我想起了我自己孩童时期饲养蚕宝宝的经历:蚕宝宝繁衍能力强,吃桑叶也多。记得那时的休闲时光都花在找桑树上了,但往往是刚找到就被闻风而来的同学采光了叶子。
因为找不到桑叶,多数人养到后来只能被迫把整盒的蚕卵丢掉。几千条生命啊!于是,种一大片桑树成了我童年最大的心愿。
现在,自然课成了小学基础课程,连水族馆、宠物店或书局也开始卖甲虫或金鱼等小宠物,还有专业的老板提供各种饲养上的咨询服务。孩子们只需要买个观察箱,即使住在都市,也能与大自然接触。
但亲近大自然的最重要意义之一——生命教育,却往往被忽略。在确定饲养之前,许多家长并没有和孩子约法三章的习惯,如“保证善待”、“不始乱终弃”等,多数时候是因孩子一时兴起才购买,养了一阵子,热忱消退,又草草弃养。
要知道,弃养和饲养都是一件大事,绝不只是“让鱼回到水里”、“让昆虫飞回原野”那么容易——这样很可能会害了小动物,也破坏了环境生态。这个时候,如果把它们送回宠物店或有心饲养的同学,结果会好得多。
还有没有更好的方法?有本书叫《我们的树》,书中作者一家人在每年圣诞夜时,都会开车去山上看“他们的树”。他们带上玉米、坚果、水果等给树做装饰品,一家人就这样坐在树下,赏月观星,最后再悄然离去。那些食物被留下给动物享用,“他们的树”则依然在山林继续成长。这真是一种很棒的感觉!
让孩子亲近自然,不一定得借助冷冰冰的观察箱,附近的公园、行道树和小溪都可以成为“我们的树”——带孩子去认养它,亲近它,观察它,那里就是一个完整的生态,既方便观察昆虫、鸟类和植物,接触起来也容易。
人们常说,家庭是最好的教室。同理,教育也不应局限于某个特定的场所,一花一草也可以是老师,特别是在自然这一门科学上。何不去找一棵“我们的树”,或一条“我们的河”呢?让孩子在学习与大自然相处时,选择伙伴式的倾听,而非霸权式的占有。
【智能搜索】
少年商学院微信已开通智能搜索功能,请在微信对话框输入任何您感兴趣的教育类关键词,如“游学”“美国”“生物”“自然”“课外活动”“户外”“体验”“职业”“社会”“生命”“死亡”“科学”“旅行”“小学”“中学”“国际教育”“生活”“课本”等,即可提取相应文章。
少年商学院相关文章:
回复“106”查看《如何让我们的下一代爱上自然》
回复“165“”查看《荷兰孩子吃垃圾食品却不发胖》
回复“147”查看《兴趣是怎样引导学习的》
回复“063”查看《美国小学生的课外活动》
回复“155”查看《芬兰教孩子玩电影》
回复“157”查看《童话中的科学现实中可以上演!》
回复“mulu”或“mulu2”或“mulu3”分别查看前三季共300篇精选文章列表